
当最后一辆途锐驶下生产线,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正式终结。即使曾是销量突破千万的“神车”,也终究难逃被厂商放弃的命运。这款曾经与保时捷卡宴、奥迪Q7共享平台的百万级SUV,为何最终成为大众战略转型中被舍弃的一环?
与其说是被放弃,不如说是一场早有预谋的“自我了结”。
途锐诞生于2002年,彼时大众将其最先进的技术尽数倾注于这台车上。托森差速器四驱系统、空气悬挂、V8柴油发动机等配置让它一度成为硬核性能SUV的代表。甚至它还曾牵引波音747完成极限挑战,展现出惊人的力量。在中国市场,途锐也曾风光无限,巅峰时期中国市场贡献了全球近四成的销量。
然而,正是这个曾经依赖中国市场的车型,却未能真正顺应中国市场的发展节奏。当豪华品牌中型SUV价格不断下探,奥迪Q5L终端价已跌破30万元,保时捷Macan入门版仅比途锐低1万元,途锐的产品定位和价格体系已经失去竞争优势。而更关键的是,在大众集团全面向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,途锐这样一款传统燃油车,逐渐被视为非核心资产。
虽然产品层面,途锐并未停止努力。其3.0T V6发动机可输出250千瓦动力,混动版本更是拥有463匹马力,零百加速仅需4.9秒。在终端市场,经销商大幅降价促销,最高降幅达14.4万元,入门款价格已跌破36万元。
即便如此,年轻消费者依旧无动于衷。走进4S店看车的,大多是70后人群。而随着新能源产品的快速崛起,这一群体也将逐步被吸引走。有销售人员坦言,途锐所引以为傲的机械素质和托森四驱系统,在如今这个时代,更像是一种“过时的情怀”。
途锐的谢幕,揭示了一个现实: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重塑汽车产业价值的时代,曾经被奉为圭臬的机械性能,正逐渐失去话语权。大众汽车中国管理层也曾明确表示,必须在2025年前将燃油车的利润全面转向电动车领域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用36万元入手一台末代途锐,究竟是对机械性能的致敬,还是一次不理性的消费选择?或许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有人认为,买它的人无需解释,而不买的人也永远不会理解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途锐停产:机械性能的谢幕与电动时代的崛起https://auto.zol.com.cn/988/98874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