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一起有关汽车保险理赔的案例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事件发生在浙江宁波,张女士的车辆在小区内发生事故,对方承担全责,维修费用由对方投保的保险公司负责赔付。然而,在理赔过程中却暴露出一系列问题。
据调查,张女士的车辆在事故后获得了2.85万元的保险理赔款,但其中1.2万元被事故车代理人(张女士的亲属)以返点形式拿走,剩余的1.65万元则被三家修理厂瓜分,真正用于车辆维修的资金不足万元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张女士发现车辆在维修期间多次辗转于不同修理厂之间,最终维修质量严重不达标。她通过行车记录仪发现,车辆在维修期间曾在两家修理厂之间来回转移了5次,而维修发票却是由另一家修理厂开具。维修过程中至少涉及三家修理厂:定损的修理厂A、实际维修的修理厂B,以及负责开票的修理厂C。
根据当地交通部门的解释,修理厂C虽然没有维修资质和能力,但由于其作为个体工商户享有较低税率,因此成为负责开具发票的主要单位。在接到保险公司安排的事故车维修业务后,修理厂C利用高金额的定损工单,将维修任务转包给收费更低的其他修理厂,并从中赚取高额差价。
具体到张女士的案件中,保险公司定损的总金额为2.85万元,其中1.2万元作为返点支付给了事故车代理人,剩余的1.65万元则由修理厂A、B、C三方瓜分。而实际用于车辆维修的资金不到理赔金额的一半,这直接导致了维修质量无法得到保障。
由于维修不当,张女士不得不经历返修、诉讼和投诉等一系列过程,最终才得以修复车辆。这一案例揭示了汽车保险理赔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,也引起了公众对行业规范的关注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汽车保险理赔黑洞:2.85万赔款去向曝光https://auto.zol.com.cn/976/97629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