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2月10日,广州法院对一起L3级自动驾驶追尾事故作出了判决。该事故发生在2024年12月,车主王某驾驶小鹏G9(选装XNGP 4.0系统)在高速开启L3级自动驾驶时,车辆未能识别前方故障货车导致追尾,造成1人死亡、2人受伤。根据法院的判决,车企算法缺陷(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失效)为主因,需赔偿医疗费、车辆损失共计218万元;车主未及时接管则承担次要责任。
这一事件引发了智能驾驶责任划分的讨论,并对行业技术升级和法规完善产生了影响。保险公司对此进行了变革,平安和人保推出了“智驾险”,年费率升至车价1.5%,但拒绝多次触发系统故障的车型进行投保。工业和信息化部拟强制要求L3级以上车型安装“黑匣子”,并实时上传数据到交管平台。欧盟也考虑征收3%的“智驾安全税”。
针对这一事故,各车企采取了应对措施。小鹏和理想紧急升级了算法,将AEB(自动紧急制动)静止物体识别率提高至95%。华为ADS 3.0增设了“脱手监测”双冗余系统。
在选购和使用L3级自动驾驶车型时,建议选择配备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的车型(如问界M9、蔚来ET9),其静止物体识别率超过98%。同时,在购买该选装包前,请确保系统通过《自动驾驶安全认证》(2025版)并查证其是否在工信部备案名录中。启用智能驾驶前,需完成系统教学并电子签责,并且行车记录仪应全程开启。如果发生事故,请第一时间联系车企的技术支持,并严禁私自拆卸传感器。
关于使用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,目前L3级智能驾驶选装包的平均价格为3.8万元,保费大约增加约5000元。然而,消费者仍需要综合评估使用频率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购买该功能。
总结起来,“解放双手”的出行愿景伴随着责任重压而来。对于车企而言,技术可靠性已成为生死线;对于用户而言,拥抱新技术时需谨慎评估风险。唯有法规、技术与用户教育的协同进化,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出行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智能驾驶追尾伤人案判决,L3级自动驾驶谁来担责?https://auto.zol.com.cn/948/948666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