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期,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,包括理想、小米、蔚来、小鹏等,纷纷对智能驾驶相关的宣传用语进行统一调整,将原本使用的“智能驾驶”一词替换为“辅助驾驶”。这一变化与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最新政策导向一致,旨在杜绝“自动驾驶”“高阶智驾”等易引发误解的表述,防止消费者对技术成熟度产生误判。
以小米为例,其SU7系列产品原先的“智驾Pro/Max”版本已更名为“辅助驾驶Pro/端到端辅助驾驶”,突出其功能属性。理想汽车也明确将自身技术定义为L2级辅助驾驶,在宣传中大幅弱化“智驾”相关标签,强调人车协同的操作逻辑。
在众多企业转向保守表述的背景下,华为则选择维持“高阶智能驾驶”的说法,展现出不同的战略路径。其坚持这一命名方式的背后,主要依托于两方面的支撑:
首先,在技术层面,华为ADS 3.0系统已经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覆盖,涵盖城区、高速及自动泊车等多种使用环境,并搭载CAS 3.0全向防碰撞系统,官方数据显示该系统已成功避免超过200万次潜在事故。其VPD代客泊车和无图NCA等功能,也受到业内广泛认可。
其次,在合规设计上,华为在产品宣传中明确指出其系统属于辅助驾驶范畴,并要求用户始终保持双手不离方向盘。此外,还通过引入“智驾责任险”等机制,降低技术应用中的法律风险。
据公开信息显示,华为计划在2025年推出支持L3级的ADS 4.0系统(以法规允许为前提),实现特定条件下的脱手驾驶。相较之下,蔚来和小鹏则采用订阅制模式,逐步开放部分高阶功能,以此构建差异化的技术服务体系与盈利结构。
整体来看,本轮车企普遍更名“辅助驾驶”的现象,反映出行业正在由初期的技术炒作回归理性发展,更加注重责任与安全。而华为在此时坚持使用“高阶智能驾驶”一词,表面上看似逆势而行,实则是出于技术标准定义权的长远布局,意图在未来的L3至L4级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新能源车企更名“辅助驾驶”反映行业理性回归https://auto.zol.com.cn/980/98065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