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一次关于智能驾驶的实测再次引发广泛关注。测试在封闭高速环境中进行,模拟了多种真实道路突发状况,包括前方车辆突然静止、施工导致道路变窄、障碍物出现以及夜间野猪横穿等复杂场景。参测车型多达36款,涵盖市场上被普遍认为技术领先的主流车型,所有车辆均启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进行昼夜交替测试。
结果令人深思:在各类突发情况下,没有一款车型能够全程稳定应对,表现堪称完美。有的车辆未能及时识别静止障碍,有的在施工区域反应迟缓,有的在夜间突发状况中几乎失控。这些表现揭示了一个现实——当前市面上的智能驾驶系统,无论宣传多么先进,本质上仍属于L2级别的辅助驾驶。
这意味着,系统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提供辅助,无法替代人类驾驶员的全程判断与决策。把行车安全完全交给系统,无异于在不确定中下注:你不确定它能否及时刹停,它不确定你是否会及时接管。
此次测试并非单一机构的独立行为,而是联合权威单位共同完成。面对这样的结果,那些动辄宣称“技术遥遥领先”或质疑测试动机的声音,或许该回归理性,客观看待技术现状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相关管理部门已明确表态:目前所有在售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均未达到自动驾驶级别。若驾驶者在行驶中脱手、脱眼,一旦发生事故,不仅面临安全风险,还可能承担民事、行政甚至刑事责任。
技术的进步值得肯定,但安全的底线不容忽视。从高速到城区,智能驾驶的应用场景确实在不断拓展,能力也在逐步提升,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驾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在L5级自动驾驶真正落地之前,驾驶者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。对自己负责,对家人负责,才是驾驶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原则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智能驾驶测试暴露安全短板https://auto.zol.com.cn/1018/101884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