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广汽菲克于7月8日正式宣告破产,其核心资产长沙工厂经历五次拍卖均无人接盘,彻底终结了企业重整的可能。
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汽车品牌的消亡,更向那些一味依赖“品牌光环”,却忽视产品与市场规律的合资车企敲响了警钟。
真正压垮企业的,从来都不是单一事件。在破产之前,广汽与菲克中外双方之间的矛盾早已公开化。菲克母公司的全球CEO曾提出希望将合资股比提高至75%,试图实现绝对控制权,却被中方明确拒绝,指出该提议并未获得其同意。这种管理层之间的冲突与互不信任,成为企业走向衰败的关键推手。
外部表现上,产品力薄弱是致命伤。当年那句“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”的广告语深入人心,但国产后的Jeep车型却频频暴露出严重的质量问题。指南者等车型爆发的“机油门”事件,1.3T发动机普遍存在烧机油问题,直接动摇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。
当品牌形象已无法遮掩产品缺陷时,消费者的流失也就不可避免。而就在国产新能源车企纷纷抢占智能化、电动化高地,用技术和服务重塑市场格局的同时,广汽菲克却反应迟缓,固守燃油车旧有模式。广州工厂最终由新能源品牌接手,转型生产电动车,这一幕无疑成了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最大讽刺。
长沙工厂近20亿元的资产,在多次降价后依然无人问津,表明市场对其生产线和技术价值的判断已趋于归零。在当前汽车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,收购一个老旧的燃油车生产基地,远不如重新建设一座智能化电动工厂更具性价比。
原本拥有良好品牌基础的广汽菲克,最终却将一手好牌打烂。仅靠贴标和情怀营销就想维持盈利,注定难以为继。毕竟消费者并不盲目,如果车辆频繁出问题,烧机油比油耗还严重,又有谁会愿意为一句广告语买单?当自主品牌早已在技术和品质上全面升级,它却仍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中,迟迟未做出改变。
它的破产并不令人意外,真正让人吃惊的是,竟然能拖到现在才走到这一步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广汽菲克破产:品牌光环难掩产品颓势https://auto.zol.com.cn/1012/101240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