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小鹏G7启动预售并正式发布之后,市场反响平淡,未能激起任何明显波澜。虽然依靠Mona系列和P7+的推出带来了一波短暂复苏,但整体增长势头显然已经放缓。G7在尺寸与空间上表现一般,外形设计也不够大气,缺乏中大型SUV应有的气场。其起售价难以突破20万元门槛,无法实现所谓的“消费升级”或“阶级跨越”。这也意味着小鹏仍被困在10万至2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,在红海市场中艰难厮杀,不断面临价格战的压力,虽有销量却难言盈利。只要无法突破这一价格天花板,小鹏的长期前景就难以被看好。
从结果来看,G7的失利可以这样理解:成也王凤英,败也王凤英。她凭借传统车企的丰富经验,大幅降低了小鹏的成本结构,将公司从边缘拉回正轨;但也正因长期身处燃油车体系,她在产品规划上仍受到传统思维束缚,执着于过往对中大型SUV的尺寸定义,导致G7在定位上陷入尴尬区间。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主导的新时代,真正拉开车辆档次差距的早已不是物理尺寸,而是智能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综合表现。如果G7能在空间和尺寸上对标理想L8,并结合小鹏在智能驾驶方面的优势,那么它完全有可能站稳20万元价格带,实现品牌形象与价值的实质性提升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小鹏G7预售遇冷,困于价格与设计瓶颈https://auto.zol.com.cn/1011/101130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