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回归一个吉利,极氪私有化退市”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,人们普遍认为,原本发展迅速的极氪,由于过度资本化,导致市场表现持续低迷。
从整体战略来看,“回归一个吉利”或许是当前较为合理的选择。虽然短期内难以判断这一决策的利弊,但最终的结果将决定这一选择是否正确。
据悉,在“回归一个吉利,极氪私有化退市”消息公布前夕,刚刚接管极氪销售工作的林杰,已经开始推动一系列深度变革。根据计划,极氪将在四五线城市的空白和低效市场中引入合伙人模式(代理制),门店名称仍沿用“极氪家”,构建以直营为主、合伙人模式为辅的新渠道战略,进一步覆盖下沉市场,助力品牌扩展。
简单来说,极氪希望通过整合领克资源,将销售渠道扩展至更低线城市,从而提升销量。这种模式与此前某品牌推行的市场拓展计划颇为相似,虽方向类似,但实际成效如何仍有待观察。
从品牌定位来看,极氪自诞生以来便瞄准高端新能源市场,虽然它脱胎于领克,但从其后续推出的产品便可看出,极氪在打造高端智能电动车方面有着清晰且坚定的目标。毕竟在新能源高端领域,国内仍有较大发展空间。
如今极氪开始推进渠道下沉,随之而来的问题是:它的产品是否具备下沉市场的基础?换言之,价格是否具有吸引力?
目前,极氪最入门的车型官方指导价为14.90万元至19.90万元之间,作为一款紧凑型纯电动SUV,这一价格在下沉市场中并不占优势。而热销车型如极氪7X、001、007等,起售价均超过20万元,显然与四五线城市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存在差距。
要实现渠道下沉,有两个可行方向:一是继续强化品牌的高端形象,不过此前频繁推出新车型的做法已对老用户造成一定影响,品牌形象也受到冲击;二是全面下调产品价格,但这也可能带来用户不满,进而影响品牌口碑。
渠道下沉的确有助于扩大销量,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。接下来,林杰能否在平衡品牌与市场之间找到突破口,将是极氪未来发展的重要看点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极氪私有化退市,渠道下沉能否破局?https://auto.zol.com.cn/981/981246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