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维权需理性,冲动不可取。
近日,上海法院对一起备受关注的维权案件作出终审判决:河南车主张某因在2021年某车展期间站上车顶高喊“刹车失灵”,被判侵犯企业名誉权,需公开道歉并赔偿17万元;一同涉及此案的自媒体人封某也被判赔偿25万元。
此次事件起因于车主对车辆刹车系统的质疑。然而,权威机构随后出具的鉴定报告显示,车辆性能并无问题。张某的激烈维权行为不仅未能证明其主张,反而对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,据称导致了约1.7亿元的订单损失。
维权本身无可厚非,但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。情绪化的表达和缺乏依据的指责,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,还可能引发更多纠纷。法院的判决表明,处理类似争议应以事实为依据,任何一方都不得逾越法律红线。
司法鉴定已明确指出,事故与车辆性能无关。张某所提出的质疑,缺乏客观证据支撑,属于主观判断。她与封某的行为明显超出正常舆论监督范畴,构成对企业声誉的损害。
此次判决金额虽未完全反映企业所称的经济损失,但也释放出清晰信号: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必须合法、合理,不能随意扩大边界。同时,企业在遭遇舆论危机时,也应积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,并配合开展有效的公关应对。
公众对此案讨论热烈,观点不一。有人认为处罚偏轻,也有人表示判决合情合理。但无论立场如何,有一点是明确的:维权不能脱离事实,更不能以极端方式博取关注。否则,不仅难以实现诉求,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。
这次事件提醒人们,在面对消费纠纷时,应优先选择合法合规途径,而非依靠情绪化表达来争取支持。理性维权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车主维权被判侵权,理性维权引热议https://auto.zol.com.cn/1014/101490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