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发现,购买车辆保险变得越来越困难。不少电动车主面临保险公司拒保的情况,即便能够投保,保费也明显高于传统燃油车。为应对这一问题,一些车企开始尝试进入保险领域。特斯拉是最早采取这一举措的企业之一,随后,国内车企如比亚迪也开始布局自有保险业务。
特斯拉最初的想法颇具吸引力。作为智能电动车企业,它掌握了大量车主的实际驾驶数据,理论上可以根据驾驶行为精准评估风险,并对表现良好的车主提供更低的保费。尤其是车辆配备了辅助驾驶系统后,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望进一步降低,这使保险业务具备了商业可行性。
然而现实并不如预期乐观。尽管拥有数据优势,特斯拉的保险业务并未实现盈利,甚至长期处于亏损状态。数据显示,特斯拉保险部门的赔付支出持续超过保费收入,赔付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按照保险行业的标准,赔付率是指理赔金额与保费收入的比值,越低越好,100%为盈亏平衡点。2024年,特斯拉在美国的保险业务赔付率达到103.3%,而同期整个美国车险行业的平均赔付率仅为66.1%。这意味着特斯拉每收取100元保费,就要支付超过100元的理赔款,业务本身没有带来利润。
实际上,这种状况已持续多年。2022年和2023年,特斯拉保险业务的赔付率分别为116.6%和114.7%,虽然略有下降,但依然远高于行业平均的80.1%和75.4%。即便将车辆维修和配件销售带来的收入纳入计算,特斯拉在2024年仅获得1050万美元的额外收益,难以弥补整体亏损。
不仅如此,用户满意度也在下滑。尽管特斯拉不断优化投保流程,但在实际理赔过程中效率偏低,保费也出现上涨。例如,Model Y的保险费用同比上涨了30%,其价格已接近部分豪华品牌车型的水平。
目前,国内新能源车企自建保险业务的财务表现尚无公开数据披露。但从特斯拉的案例来看,车企跨界做保险并非易事,要实现盈利仍面临不小的挑战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新能源车企自建保险业务遇挑战https://auto.zol.com.cn/982/98227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