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4月16日,工信部召开了一场关于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管理的推进会议,并发布了针对辅助驾驶安全管理的新规定。该规定明确要求汽车厂商加强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管理,杜绝虚假宣传,同时落实技术监控措施,以保障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。以下为新规的核心要点,这些内容对于用户来说至关重要。
核心管控要点
1. 禁止误导性宣传
厂商在产品宣传中不得使用诸如“自动驾驶”“智驾”“高阶智驾”“代客泊车”“一键召唤”等可能引起误解的词汇。此外,在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的推广中,禁止使用“接管”“脱手”“脱眼”等表述进行功能描述,以防用户产生错误认知。
2. 强制驾驶员注意力监控
厂商需从技术层面确保驾驶员不会脱离驾驶责任。启用驾驶辅助功能时,系统必须对驾驶员的人脸ID进行识别,以确认其处于警觉状态。
3. 限制不当行为
在驾驶辅助模式下,驾驶员不得调整座椅至平躺状态,也不得出现过度疲劳、玩手机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。若系统检测到驾驶员连续超过60秒未主动操控车辆(即“运动脱离”),将发出警告并采取相应措施。
4. 用户责任不可免除
即使车辆在驾驶员未能及时响应的情况下成功避免了事故,用户仍需承担相应的惩罚。这表明,无论车辆智能化程度如何,驾驶员始终是安全责任的主要承担者。
辅助驾驶“禁止行为清单”及分场景正确使用指南
新规明确了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的“禁止行为”,并提供了分场景的正确操作指导。总体而言,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作用是为用户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,而非完全替代驾驶员的职责。
总结
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本质是一个“安全助手”,而不是驾驶员的“替代者”。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,虽然双手可以短时间放松,但注意力绝不能分散。道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始终是驾驶员本人——一个清醒的大脑和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的双手。对于这次规定,你有何看法?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工信部发布辅助驾驶新规:禁止误导宣传,强化安全监管https://auto.zol.com.cn/975/97548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