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有文章对国内汽车行业的竞争风气提出批评,指出当前行业内存在一些不良现象,亟需引起重视。
文中提到,汽车产业既要注重产品品质,也要重视市场推广。通过合理营销吸引关注、建立品牌形象是必要的,但部分企业却陷入“流量等于销量”的误区,甚至采用互相攻击、诋毁的方式来博取短期优势,这不仅扰乱了行业秩序,也损害了整体生态。
文章列举了一些典型问题,例如续航里程虚标、配置参数缩水、测试环境与实际使用脱节等,还有一些企业甚至故意散布不实信息,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中伤。
造成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行业内愈演愈烈的“内卷式”竞争。原本正常的技术较量逐渐异化为有组织的相互攻击,有的利用AI批量生成谣言,操控账号发起“集体围攻”,甚至伪造用户反馈和事故视频,手段层出不穷。
此类非理性的竞争方式不仅误导消费者判断,也迫使企业将本应用于研发的资源大量投入到应对舆论危机中,严重影响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长期发展。
在全球市场上,中国车企应是并肩前行的伙伴。若在内部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,最终谁都无法获益,更难以走得长远。目前,中国汽车产业已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显著突破,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,防止恶性竞争削弱创新能力。
只有彻底摒弃抹黑对手的“零和思维”,在技术和体验上展开良性比拼,中国汽车产业才能走得更加稳健,迈向更广阔的未来。
本文属于原创文章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:中国汽车行业需摒弃恶性竞争https://auto.zol.com.cn/1006/10066619.html